RM新时代登录网址-首页

 
海島科普
海島科普
海島科普
【海島動物小課堂】鱟|我們還能守“鱟”多久?
來源:
瀏覽:
時間:2021-10-09
字號: {{fontSize}}

上世紀早期,在福建平潭島南面,每逢入夏,海邊村莊的房前屋后、田邊地頭布滿了一種長相怪異的動物。它們全身由堅硬的甲殼包裹,身體可分為三個部分:頭部形狀猶如斧刃且略微隆起,中部稍頭部平坦,尾巴細長如劍。動物的腹面有五對足和一對小螯,末端均分叉。這些長相怪異的動物在海邊大量聚集,兩兩成對,上下相疊。村民對此大為煩惱,但也習以為常。因為入秋之后,這些兩兩成對的動物就會就此作別,各取其道,回到海里去。

 

浙江南部近海拖網誤捕的中國鱟,已當場放生 |“玩臺釣的陳大師”供圖

如果你也是南方海邊人,可能早已猜到前文描述的是什么動物——它們是“鱟”。許多人稱它們?yōu)?ldquo;馬蹄蟹”,因為它們身體前部的甲殼既似斧刃,又呈現出馬蹄的形狀。鱟生活在暖水海域的海底,距海岸最遠可達大陸架邊緣,最深可達水深200米左右,平日里深居簡出。然而一到夏季,生活在海底的鱟都會爬到砂質海灘上,繁殖產卵。

 

鱟腹面有五對足和一對小螯 |“玩臺釣的陳大師”供圖

鱟的繁殖方式為體外受精,雄性個體的體型較雌性小,每次繁殖時,它們就扒在雌性的背上。雌鱟會在潮間帶的沙灘上挖好幾個淺坑,然后在每個坑里產下200~300枚卵。待雌性挖坑產卵后,扒在雌性背上的雄性就開始為卵授精。當潮水沒過淺坑,受精的鱟卵被少量砂礫掩蓋,得到了一定的保護。

身邊的 “活化石”

盡管被稱為“馬蹄蟹”,然而鱟與我們常吃的螃蟹親緣關系并不算近,反而更適合與蜘蛛稱兄道弟。現存的鱟僅有四個物種,其中有三種(中國鱟、圓尾鱟和南方鱟)在我國沿海海域可見,還有一種(美洲鱟)生活在北美洲東部。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化石告訴人們,鱟在過去有多樣的表現,其物種數量遠遠多于當前。最早的鱟歷史可以追溯到奧陶紀,就連和現生的鱟長得最相近的物種,其歷史也可以追溯到侏羅紀。鱟被稱為”活化石”當之無愧,因為它們竟能扛住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在包括恐龍在內的物種相繼滅絕的時代更迭中存活下來。

鱟能頑強地存活下來,首先在于其繁殖能力強,產卵數量多;其次在于鱟的食性雜,不挑食,成年鱟常以底棲的小型無脊椎動物,例如蝦蟹、沙蠶、星蟲和海豆芽等為食,有時也吃一些有機碎屑;最后,鱟堅硬的甲殼和靈活的軀體是保護其在海洋里不被捕食者吃掉的關鍵。

當“活化石”遭遇重創(chuàng)

鱟在演化歷史中延續(xù)了4億多年,盡管如此,它們卻在人類世遭受了重創(chuàng)。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鱟的血液價值被醫(yī)藥產業(yè)所發(fā)掘。鱟的血液呈藍色,這是由于其血液中含有豐富的銅離子。鱟血液中的阿米巴樣細胞對細菌極為敏感,人類因此從鱟的血液中提取了“鱟試劑”,將其用于診斷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鱟試劑的靈敏性強,效果好,因此被廣泛開發(fā)。盡管大部分被抽取血液的鱟會被放歸海洋,然而這些鱟的活動能力、抵抗力都隨之變差,難以在野外環(huán)境繼續(xù)存活,甚至會被人類二次捕獲。

鱟的數量連年減少也受到人類食用需求的影響。過去鮮有人食用鱟,這才會出現文章開始那樣的“鱟患”無窮的場景。鱟雖貴為二級保護動物,但是近年來,一些商販受市場炒作影響,開始捕捉、販賣鱟,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魚市、餐館里出售鱟的現象禁而不絕。除了過度捕撈,棲息地破壞也是導致鱟的數量急劇下降的主因之一。沿岸圍墾、網箱養(yǎng)殖、污水直排、挖沙盜沙等人為活動不斷地改變沿海淺灘的環(huán)境,導致這些環(huán)境不再適合鱟生存和繁殖。在人類的圍追堵截下,我國沿海多處淺灘里的成年鱟現已無處可尋。

守“鱟”未來

為了挽救銳減的鱟資源,我國的海洋行政機構和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實施了一系列資源增殖、棲息地修復和保護區(qū)劃定的工作。中國鱟作為我國數量最豐富、體型最大,同時也是受創(chuàng)最嚴重的鱟種,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平潭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產鱟區(qū),在上世紀70~80年代,平潭中國鱟的產量曾居全國第一。平潭島東南部的壇南灣是中國鱟的主要產卵地之一,也是平潭歷史上面積最大的產鱟區(qū)。這里有一處地方曾被稱為“鱟母砂”,因每年夏天到此產卵的鱟層層疊疊而得名,如今這樣的自然奇觀早已不復存在。2004年1月8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福建平潭中國鱟特別保護區(qū)”,保護區(qū)位于壇南灣的山岐澳海域,面積為1091 hm2,岸線長度達14860 m,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中國鱟特別保護區(qū)。近年來,平潭綜合實驗區(qū)有關部門加大了對中國鱟的保護力度,包括對中國鱟生長的周邊環(huán)境加強監(jiān)管,打擊民眾捕捉和魚市、餐館售賣行為,對影響中國鱟繁殖的近海養(yǎng)殖網予以取締,在周邊海域組織開展中國鱟幼苗的增殖放流活動等等。如果你在平潭島的海邊玩耍時,有看到僅手指頭一半大小、通體透明的長得像鱟的動物,那就是弱小的幼年中國鱟,并且極有可能是經過人工繁育后被增殖放流至此的。希望大家不要捕捉這些鱟幼苗,讓它們茁壯成長,去增援野生的中國鱟種群。

除了不捕捉鱟,我們還可以做到不傷害、不購買、不食用等等。事實上,鱟不僅沒有神奇的食補功能,有些鱟甚至還帶有毒素。例如與中國鱟分布相近的圓尾鱟,就含有類河豚毒素。我國南方沿海多地都曾發(fā)生過因誤食圓尾鱟而死亡的案例。

僅僅過去幾十年,這些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4億多年的“活化石”竟然在多處沿海環(huán)境銷聲匿跡,人類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力量令人畏懼。不知我們是否還能夠在未來的某個時候,看到中國鱟重新爬滿沙灘的模樣。相信我們都不希望這些古老的“活化石”在屬于我們的時代消失。

 

鱟與海洋 |“玩臺釣的陳大師”供圖

撰稿:曾千慧

相關鏈接:

本站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或者報刊雜志,如有不妥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并將具體鏈接發(fā)給我們,我們將酌情刪改,謝謝!

聯系我們 郵箱登錄

RM新时代登录网址-首页